
治療的定位與施打
Q1:
一次的治療要多少時間?
A1:
單次治療時間約50分鐘。
Q2:
如何訂定要施打的位置?
A2:
定位的方式是透過運動區域的反應回推前額葉外側的位置。
Q3:
醫師與施打人員都有經過專業訓練嗎?
A3:
本所醫師經過國際tms專家學程的認證,施打人員亦經過專業訓練。醫師會在每季季會與專家分享與討論臨床案例。
Q4:
每一次治療,都是由醫師親自操作嗎?
A4:
第一次定位是由醫師親自操作,之後治療會由受過訓練的護理師、心理師操作,若對於施打位置有疑問或不確定,可隨時反應。
Q5:
治療的頻率需要多久一次?
A5:
初期建議密集施打,每週2至3次,或每天進行,以維持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穩定濃度。隨著治療進展,頻率將逐漸降低,可能調整為每週一次,甚至更少。治療次數並非固定,會根據個人的症狀與嚴重程度進行調整,建議與醫師討論,訂定專屬治療計畫。
Q6:
為什麼感覺好像每一次施打的位置都不同?
A6:
由於rTMS的治療是針對一個區域而非單一的點,所以稍微有點誤差反而是好現象,可以刺激到整個區域。感覺到不同的刺激點,主要是因為頭部有很多皮神經,如果恰巧刺激到某一條皮神經,就可能出現這種不同點被刺激的感覺。然而,實際的刺激位置是頭骨下方的皮質區域。
Q7:
為什麼感覺好像每一次施打的位置都不同?
A7:
一般來說左側是活化大腦血清素、正腎上腺素、多巴胺,可以改善憂鬱症狀;右側則是緩解焦慮、失眠。醫師會依患臨床症狀、每次治療後的反應、自律神經檢測報告給予每次治療左右側施打方式及時間分配的建議。
治療的感受與副作用

Q1:
治療會有副作用嗎?
A1:
rTMS是一種非侵入性之治療技術,在適當的治療劑量下,極少引發副作用。文獻指出,有以下幾種副作用是可能出現的: 1. 頭痛 2. 短暫耳鳴 3. 短暫鎮靜效果 4. 臉部不自主抽動或痠痛 5. 引發輕躁症或躁症之虞(多為雙極性情感障礙患者才有此風險) 6. 癲癇(根據Rossi et al., 2009的研究指出,其發生率應小於萬分之一)
Q2:
癲癇的發生率為萬分之一,所以還是有發生的可能嗎?
A2:
本所確實遇過癲癇案例,但通常是長新冠病患因大腦的發炎反應而增加癲癇風險。不過,這種抽蓄一般是局部性且持續時間較短,通常會很快緩解,因此不用過於擔心。rTMS仍是一種很安全的治療方法。
Q3:
治療後,通常會有哪些常見的反應?
A3:
一般而言,治療後可能有三種反應: 1. 輕微噁心想吐、頭痛,約2-3小時後可以緩解(反應強烈可以開立止吐藥) 2. 輕微亢進、當晚可能會有失眠的可能性(建議下次治療與院長討論,微調強度與施打模式) 3. 治療後很想睡覺、當晚睡的很好
Q4:
為什麼有些病患做了有不適的反應?
A4:
在治療過程中的起伏,身體可能隨著大腦血清素濃度的變化而出現不同程度的「好轉反應」。這代表大腦對刺激的反應良好、身體正在逐漸適應新濃度的血清素,這都是在康復過程中的表現。如果有任何問題,歡迎隨時提出來一起討論唷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