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seeingclinic2022

心理的壓力,腸知道!腸躁症全解析

30歲的小美是一位業務,最近面臨考核期,加上想拚出一番事業的野心

沉重的壓力讓她喘不過氣,肚子還會常常作怪,幾乎照三餐在跑廁所...

原本以為是吃壞肚子的小美不以為意,但時間一長肚子的異常情況卻沒有改善

只好掛號就醫,等檢查完後醫生判斷她得了腸躁症(irritable bowel syndrome,簡稱IBS)



什麼是腸躁症?


醫學專家尚未確認引起腸躁症(irritable bowel syndrome,簡稱IBS)的病理主因,目前認為是由多種病理因素引起的「症候群」。被以下列出的風險因子誘發後,腸道黏膜開始發炎、通透性增加,加上腸道微菌叢的改變,進而造成排便習慣不正常,也會容易脹氣。


風險因子

  • 心理因素:大腦的中樞神經系統和腸道神經系統之間可以互相連動,傳遞複雜的訊息,稱為腸腦軸(Gut-Brain)。當焦躁、憂鬱等負面情緒從大腦傳遞出來後,影響腸道神經和內分泌系統就會讓消化功能故障,腸道蠕動跟著變快或變慢。多數醫學專家認同心理因素是引起腸躁症的最大原因,經2013年的研究發現當病患的心理狀況走下坡時,腸躁症的狀況也連帶嚴重。

  • 腸道微生態(gut microbiota)失調:當微菌叢出現不良改變,即微生態失調(dysbiosis) 時,易引發許多代謝性及發炎疾病,與腸炎、大腸直腸腺瘤及大腸癌都有關聯。可能的機轉包含引起慢性發炎、產生活性氧化物質 (reactive oxygen species, ROS)以及增加有毒代謝物。

  • 食物:像是乳糖不耐症、食物過敏、腸胃較敏感之人也會容易腸躁症,吸收不良使腸腔擴張,腸蠕動紊亂。吃壞食物引起的細菌感染也是腸躁症的原因之一。


有多少人得到腸躁症?

2001~2010年的研究統計世界盛行率是12%,近期至2020年的新數據則是4.1%,沒有上升趨勢。女性得到腸躁症的比例約是男性的1.6倍,推測原因可能是女性情緒較為敏感或是社會壓力較大。不同國家的盛行率也差異甚巨,法國2%但南美卻是21%。

針對台灣的研究,IBS 的盛行率為 23%,推估約數百萬人罹患腸躁症,70歲以上長者的罹患率是40歲以上年輕人的三倍之多,其中若為大腸直腸癌、糖尿病、高血壓的患者將有更高的風險罹患腸躁症。


醫師如何確認是腸躁症?

因腸躁症的表現症狀與其他疾病有重疊的可能,醫師診斷腸躁症時主要利用「排他原則」。安排病患做尿液檢查、糞便檢查、大腸鏡等排除不是大腸癌或是其他感染炎症後,根據羅馬準則IV(Rome IV criteria)的定義:「在過去三個月內,平均每週至少有一天出現反覆腹痛,並伴有以下至少兩項條件:排便疼痛、與排便的頻率改變、排便的型態改變」做判斷。



腸躁症的症狀有?


腸躁症的臨床表現大多是慢性腹痛和排便異常,伴隨腹脹及脹氣。

  • 疼痛:絞痛或是痙攣發生在下腹部或是整個腹部(較少單獨發生在上腹部)。通常上完廁所後緩解

  • 排變異常:腸躁症依據排便異常分為幾個亞型:

    • 便秘型(IBS-C):大於25%的排便形狀是硬硬的、顆粒狀、難排出的

    • 腹瀉型(IBS-D):大於25%的排便形狀是水水的不成形、幾乎沒有固體

    • 混和型(IBS-M):便祕和腹瀉交替,各佔25%以上的比例


腸躁症的治療方式?

輕度、不至於影響生活品質的腸躁症患者應首重飲食調整和心理治療,若初步治療無效或中重度患者才會加入藥物治療。

  • 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(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, rTMS):

rTMS可以刺激打腦中的背外側前額葉(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)達到陣痛的作用,同時經過美國FDA認證可以治療憂鬱。2022發表的病例研究(Case report)中,一位24歲女性在2020年得到嚴重的腸躁症,經過各種藥物治療和手術都沒辦法改善長期的腹痛與腹瀉,之後出現憂鬱和自我傷害的行為。2021年接受一天一次、為期10天的rTMS。打完之後,生理上的疼痛強度下降36.8%、心理上的痛苦感受下降44%;憂鬱、焦慮的程度也減輕了,連帶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和腸胃功能,而且以上的效果都可維持長達兩個月之久。因此,專家認同 rTMS在有憂鬱症狀的IBS患者身上的功效。

  • 飲食調整:

    • 日常飲食應避免容易刺激腸胃的食物,例如:油炸類、咖啡因、辛辣食物及牛奶,三餐建議規律、適量。

    • 採用低FODMAPs (fermentable oligo-, di-, and monosaccharides and polyols) 飲食。FODMAPs為腸胃難以吸收、容易發酵產氣的短鏈碳水化合物,因此現在推廣低FODMAPs飲食限制這些食物的攝取,76%的IBS患者採用此方法後覺得症狀改善許多。


  • 心理治療:包括認知行為療法(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, CBT)、催眠等心理正面改變的治療。不同於傳統的心理治療,認知行為療法不著重於檢討過去,而是看重當下及未來的可能性。藉由與病患溝通、改善病患的思考模式有助於培養正面的積極觀,減少焦躁、憂鬱等負面情緒影響腸胃。


  • 藥物治療:

    • 便祕型:用於緩解便秘的藥物有滲透型緩瀉劑(osmotic laxatives),把體內的水分排到腸道裡增加蠕動頻率和改善過於乾硬的症狀。碳酸鎂、Lactulose和polyethylene glycol (PEG)都屬於此類,價格低、運用範圍廣、容易取得,但要注意此類藥物有可能造成電解質不平衡及脫水。另外還有刺激型瀉藥,刺激腸胃道蠕動,常見的有番瀉葉(Sennoside)。口服藥物一般於六至十二小時見效, 通常於晚上服用; 肛門塞藥則十五至六十分鐘見效。常見的副作用有腹痛、噁心等。

    • 腹瀉:用於緩解腹瀉藥有止瀉劑、膽酸螯合劑、5HT-3 拮抗劑。Loperamide為鴉片類受體作用劑,把腸道的水和電解質吸回身體裡改善腹瀉,但其有呼吸抑制的副作用,需慎用;膽酸會刺激腸道的分泌和蠕動,所以膽酸螯合劑可以減少膽酸的作用,但容易引起腹脹和腹部不適;5HT-3 拮抗劑作用在女性身上效果較為顯著。

    • 腹脹、脹氣:可服用消脹氣的Dimethylpolysiloxane,使附著於腸胃的氣泡張力改變然後破掉,藉由打嗝的方式排出;也有解痙攣劑緩解絞痛或疼痛的現象。











32 次查看0 則留言

Komentarze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