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累了還是對工作倦怠了?面對職業倦怠怎麼辦?教你5招應對方法
- seeingclinic2022
- 12分钟前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
你是不是曾經以為,一天一杯咖啡就能提振精神,在工作時就能精神百倍呢?但漸漸開始發現,一早一杯咖啡,仍對工作興致缺缺,不管怎麼努力、有多大的殊榮,仍然覺得工作變得毫無意義與價值,每天工作只剩下滿滿的無力感。在職涯的低潮期,我們該如何搶救職業倦怠呢?本文將先帶您了解職業倦怠是什麼,並教你面對職業倦怠的5個方法,幫助您找回對工作的熱忱。
什麼是職業倦怠?會產生哪些症狀
職業倦怠(burn out)是指長時間承受工作壓力且未能妥善處力,以致於身心出現持續性負面的生理與心理反應。職業倦怠常見的跡象包含:
一、情緒內耗
二、消極冷漠
三、成就感低
如何知道我有職業倦怠呢?
職業倦怠反映了我們內在對工作累積的壓力與情緒,職業倦怠的跡象代表一個人正面對壓力或承受著過高的負荷。我們可以從精神、生理與情緒等三個層面檢視;如果跡象越多,代表職業倦怠感越高(以下檢視,不代表正式診斷,如有疑慮,請諮詢家庭專科醫師)。
一、精神層面
缺乏興趣或動機
健忘
感到絕望
拖延情形增加
二、生理層面
睡眠習慣改變
感到精疲力竭
食慾改變
經常出現健康問題,如胃痛、頭暈、心悸、胸悶等
三、情緒層面
焦慮或憂鬱
煩躁或易怒
對工作憤世嫉俗
長時間感到壓力
職業倦怠如何影響身心反應?
一、職業倦怠對生理的影響
長期處在高壓與過勞狀態下,身體容易出現各種警訊,如慢性疲勞、頭痛、肩頸僵硬、胃痛、心悸、睡眠障礙、免疫力下降等。
二、職業倦怠對心理的影響
心理上的影響可能較為隱性;倦怠感會讓人產生無力感、挫折感,對工作失去熱情與成就感,逐漸變得冷漠、易怒,甚至引發焦慮、憂鬱等情緒困擾。若未適當排解壓力,心理負擔會日益加重。
三、職業倦怠對人際的影響
職業倦怠也會影響我們與他人的連結。疲憊與負面情緒使人容易對同事、家人、朋友產生疏離感,溝通變得困難,誤解與衝突的機會增加。
面對職業倦怠怎麼辦?5招方法陪伴你度過職業倦怠
當我們感受到自己開始產生職業倦怠怎麼辦呢?以下,我們教你5個方法,陪伴你度過職業倦怠期。

一、改變對工作的態度
面對每天的工作,我們難免會感到疲憊與倦怠,但現實中,我們並不可能只因一時的不順心,就立刻辭職、轉換跑道。當職業倦怠悄悄來襲時,我們可以這麼做:
(一)找到對工作的意義與價值
職業倦怠常源自在日復一日失去目標感。試著回想當初選擇這份工作的初衷,或重新發掘自己在工作中能帶來的成就感。即使是一件小事,只要能連結到內心的自我認同,就能為每天的努力注入新的動力。
(二)適當安排假期,讓自己從工作中喘口氣
長時間高壓工作,容易讓精力疲憊;即使再忙,也要替自己安排適當的休息時段或短期假期。哪怕只是週末的戶外踏青,或是一整天在家什麼都不做,都能讓自己從緊繃的工作節奏中抽離,重新充電。
(三)放假時,完全與工作切割,讓自己徹底放鬆
真正的休息,是放下工作,給自己一段不被打擾的時間。不處理公事、不查看工作訊息,讓自己全心投入能夠放鬆的事情,才能真正讓身心回到最佳狀態,準備以更充沛的能量迎接繁忙的工作。
二、訂定工作事項的先後順序
運用艾森豪矩陣(Eisenhower Matrix)來分類與安排,根據工作任務的重要性與緊急性劃分為四個象限,能更清楚掌握工作任務的輕重緩急。

(一)第一象限:重要且緊急(立即處理)
(二)第二象限:重要但不緊急(安排計畫執行)
(三)第三象限:不重要但緊急(能委派則委派)
(四)第四象限:不重要也不緊急(刪除或延後執行)
三、提升工作與生活間的平衡
在職場的快速節奏中,可以善用時間管理工具提醒自己適度休息,例如設定番茄鐘,工作25分鐘休息5分鐘,在4個循環下給予自己一小段的喘息空間;此外,平時可以多培養工作以外的興趣,讓生活不只是上班休息,而是有增加生活的充實與快樂元素。
四、增強內在心理韌性
心理韌性,指的是一種面對困境時,能夠適應、調整,甚至從中成長的能力;增強心理韌性的方法,包含練習正向思考、調整對困難的解讀方式、建立清晰的自我目標、培養自我照顧的習慣,以及持續強化自己的應對資源。當內在變得更堅韌,我們不再因一次失敗而全盤否定自己,也能在職業倦怠鐘,看見前方微光。
五、向外尋求支持系統
當職業倦怠悄悄入侵我們的生活時,你可以不用一個人承受所有情緒的重量,適時尋求外在支持,是重新找活生活熱情與力量的方法。這份支持可以是你信任的親朋好友,也可以是具有共同興趣的社群團體;若是感受到情緒上的困擾難以自行處理,可以考慮尋求專業協助,像是心理諮商、身心科門診,從中找到更深層的理解與因應之道。
當產生職業倦怠時,是在提醒我們:該放鬆囉!我們努力投入在工作中,也需要在意自己的日常生活與身體健康。當職業倦怠來襲時,不急著逃離,而是要停下來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,重新整理步伐與方向。透過理解職業倦怠對我們的影響,調整節奏、尋求積極,我們可以慢慢從職業倦怠的漩渦,一步步再次迎向光明。
Comments